把“苏超”作为一种方法
“苏超”迎来大结局,关于“苏超”的观察和思考仍在继续。社会学家项飙提倡“把自己作为方法”,个体经验可成为切入普遍性问题的钥匙。同理,“苏超”作为一个现象级IP、一个鲜活独特的江苏故事,其中蕴含的逻辑与经验,也可提炼为方法论。把“苏超”作为一种方法,复盘其发展轨迹,探讨如何用好这种方法,其价值远超“苏超”赛事本身。
“苏超”方法论的核心,在于扎根本土的精准锚定。它跳出对职业体育赛事的模仿,开创了植根江苏本土的新思路、新范式。它精准捕捉并点燃全民观赛热情,以足球为媒,“踢”出一片新天地。“苏超”的创新,是内生的、鲜活的“小切口”突破,为各地探索以特色IP带动产业生态重塑、实现差异化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。11月4日,省政府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》,可见,关于“苏超”的“后文章”,依然大有空间、可期可待。
“苏超”成功地将地方性“存量”资源,通过创新的赛事组织与文化包装,转化为巨大“增量”效益,包括经济的增量、社会的增量、文化的增量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它不是对现有“存量”的争夺,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,做大了蛋糕,激发新的“增量”。在“苏超”带动下,“赣超”“渝超”“川超”等风起云涌,省内“镇超”“通超”“扬超”也相继开锣,“苏超”掀起一股遍及全国、各具特色的地方自主创新浪潮。这是一种自下而上、生态繁荣的发展模式。当然,如何将自身“存量”转化为“增量”,依然需要在各自实践中寻找答案。
透过“苏超”,很多外地网友评价江苏“基层首创多,社会活力旺”。它彰显了官方引导、民间热情、经济基础、文化自信、体育竞技和社区认同拧成一股绳时,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。这种活力不是靠行政命令或资本强推,而是源于对本土特色的深度挖掘和对群众真实需求的回应。蕴含于“苏超”中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、高效协同的治理模式,以及激发社会活力的方式,对于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借鉴意义。“苏超”证明,当公众被纳入“利益共同体”,其参与热情和责任感将被极大激发。这种自下而上的活力,是社会发展最持久、最深厚的内生动力。
“苏超”的意义,不止于足球,不止于江苏。它提供了一套方法论,其启示是鲜明而深刻的。用好“苏超”这个方法,绝不是对“苏超”模式的简单照搬,而是精准洞察、认识自己,深入剖析自身特色优势,找到能够引发共鸣、撬动全局的“小切口”。同时,可借鉴“苏超”整合资源、创新运营的机制,调动政府、市场、社会三方积极性,形成可持续模式。更重要的是,任何创新都应以人为本、以满足民众真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。
“苏超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地方自主创新、激发社会活力的独特视角。今天,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,我们不缺资源、不缺热情,缺的是像“苏超”这样,将本土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智慧与方法。把“苏超”作为一种方法,激励更多地方以“小切口”实现“大突破”,从自身的“存量”中创造更多“增量”,从而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。这,或许才是“苏超”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


发表评论